瀑布游戏 手机版
  • 首页
  • 游戏资讯
  • 游戏攻略
  • 您的位置: 首页 > 游戏攻略 >
    外形越怪,防护越强?BZ-166上的“梯田”究竟是什么来头?
    10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5-09-11 17:36:51    

    说起C系重坦二线,除开能够在短时间内大幅提升机动性的火箭助推器之外,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它们奇异的外形,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8级银币车BZ-166的梯田状”车首。虽然外形反常,但它扛炮弹的能力可一点不弱!想知道这种独特设计的“原型”是谁吗?不妨接着往下看!

    01

    历史考证

    在BZ-166的历史介绍中提到,wavy(波纹型)装甲是该车的特色之一。类似的设计最早出现在1942年11月的斯大林格勒前线,当时S系第57军第203后备步枪团团长萨赫弗丁中校提出了一项提升KV和T-34坦克防护的方案,核心就是在坦克的炮塔和车体四周倾斜安装厚30mm可拆卸的波纹型附加装甲,其“波长”为300毫米,“波高”150毫米。

    以图示的T-34为例,炮塔上的附加装甲波纹方向是垂直的,车体上的波纹方向则呈一定角度,且与主装甲之间留有一定空隙。理论上说,在面对全口径穿甲弹时,这种装甲构型将更容易使弹体发生偏转,削弱转正效应,降低穿深甚至弹开炮弹;面对破甲弹时,也能起到间隙装甲的效果——提前引爆聚能战斗部,削弱金属射流的穿透力。

    由于种种原因,萨赫弗丁中校的这个设计仅停留于纸面。到了50年代末,随着聚能战斗部弹药(尾翼稳定破甲弹、反坦克导弹等)的飞速发展,以二战经验设计的,以防护各类穿甲弹、脱壳穿甲弹为目的大倾角均质钢装甲显得不堪一击。各国的坦克设计师们不得不将重心放在对破甲射流的防护上。

    ▲ 277工程的首上在测试中多次被85mm破甲弹击穿


    从1957年起,VNII-100对当时S系现役以及原型坦克进行了测试,以评估它们在不同角度下的抗破能力。测试使用的是国产85毫米破甲弹(因其穿深优于同时期西方90毫米同类弹药,猜测是BK-367系列),结果表明,仅有907工程和279工程能够在±60°航向角(车体)和±90°航向角(炮塔)范围内承受住破甲射流的冲击。

    ▲ 279工程车体侧面屏蔽装甲折叠前后的外观


    由此,如何在满足重量限制的条件下提升坦克的抗破能力就成为了S系各设计局的工作重心,其成果就是世界上首台采用复合装甲的T-64,通过在装甲钢之间填充低密度材料,重新让坦克在甲弹对抗中“抬起了头”。而实际上,与复合装甲同步进行研究的,还包括屏蔽装甲、异形装甲等,而后者正是游戏中BZ-166首上装甲的“原型”。

    ▲ 279工程车体正(下)侧(上)的可拆卸式屏蔽装甲


    我们先来看看在279工程上试验性安装的“屏蔽装甲”,也就是飞碟型车体边缘的“小裙子”。从图示可知,279工程在车体正面和两侧均安装有这种可拆卸/折叠的装甲结构,为契合车体的外形整体呈现出横置的V字型,而受弹面则为阶梯状结构,理论上可以在提前引爆破甲战斗部的同时,改变金属射流的方向,减轻炮弹对车体主装甲的毁伤效果。(显然,这种设计效果并不理想,不然也不会有后面使用陶瓷复合装甲的方案了)

    ▲ 计划使用高频陶瓷复合装甲的279工程车首截面图


    而首个使用阶梯状结构装甲的坦克就是1959年出现的“火箭坦克”757工程。根据设计指标,它的铸造车体首上最大厚度120毫米且与法线呈74°以上的夹角,可在±30°航向角范围内免疫85毫米破甲弹;在±60°航向角范围内免疫着弹速度1000m/s的122mm尖头穿甲弹。炮塔正面同样呈阶梯状,对上述两种弹药的免疫范围分别为±45°/±60°航向角。

    ▲ 757工程奇特的阶梯状构型装甲


    不过,如此构型的装甲的设计仅停留于模型阶段。在实际生产出的唯一一台757工程样车上,车体却正面变成了类似T-10的箭簇型,仅有炮塔保留了“阶梯式”的特征,具体原因不明。

    ▲ 757工程车体阶梯装甲的细节

    ▲ 757工程模型(上)及样车(下),不仅车体装甲不同,武器口径也从160变成了125毫米


    目前所知的S系最后一型采用“阶梯式”装甲的坦克是1962年的772工程,一个37吨的火箭坦克设计。根据武器的不同,它又可以分为三种型号,一种是160毫米“莲花(Lotos)”反坦克导弹,另一种是73毫米低膛压火炮和140毫米“台风”反坦克导弹,最后一种是115毫米两用发射器以及同口径的“鲁宾”反坦克导弹。

    ▲ 772工程1型——“莲花”ATGM

    ▲ 772工程2型——73毫米炮+“台风”ATGM

    ▲ 772工程3型——“鲁宾”ATGM


    这三种型号仅有武器的差异,防护则完全一致。它采用了类似757工程的铸造式“阶梯装甲”,车体首上最大厚度为90mm,与法线夹角在77-84°之间,可以在±30度航向角范围内免疫85毫米破甲弹以及122毫米钝头穿甲弹。但由于图拉设计局终止了“莲花”的研发,且更为先进的775工程被提上日程,772工程在1963年被全面叫停。

    ▲ 772工程的阶梯状车体线图,和BZ-166相当接近

    02

    写在最后

    现实中,结构复杂,抗破效果不如复合装甲的阶梯状异形装甲如昙花一现,在50年代末短暂出现后便杳无音讯,没想到竟在70多年后成为了这台C系重坦的设计参考。说来有趣,在架空世界中作为应对S系军事威胁而开发出的“边防坦克”BZ-166,到头来却用上了S系技术,难道这就是WOT版的“师夷长技以制夷”?

    相关文章